主要做法
宁波市探索知识产权“保险+维权+服务”工作模式,有效激发了保险产品创新活力。一是构筑政策体系,出台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文件,将知识产权保险作为对接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。二是完善运行机制,成立全国首家实体化运作的知识产权保险创新推广中心,推动保险机构共建知识产权保险联盟。搭建“1+10+N”工作格局,机构网点覆盖所有县(市、区)。三是健全服务体系,全国率先推出“商标申请费用损失补偿保险”等保险产品,落地“涉外商标专用权保险”等创新险种首笔业务,组建知识产权保险服务联盟,提供国内外侵权规避服务、商业秘密保护服务、专利转化服务等。截至目前,已为2305家企业的10453件商标、3546件专利等提供承保服务,保障额度超15.8亿元,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种类、投保企业数量、保费规模、赔付金额等均居浙江省首位。
宁波市打造海外保护样板,护航企业“出海”稳步远航
主要做法
宁波市创新打造资源汇聚、风险预警、案件监测、应对指导、意识提升“五位一体”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服务体系,提升区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效能。一是加强整体布局。率先布局海外观察组织,联动布局跨界应对力量,一体布局市域保护网络,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,司法、行政、调解横向联动,综合体、指导站纵向贯通的全面协同保护新网络。二是突出风险防范。成立宁波专利侵权风险分析(FTO)中心,建立分类维权机制,加强个案指导,组建海外专家库,优化海外纠纷快速处理流程,实行72小时响应机制。三是创新服务理念。落地“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”等产品,编制《企业知识产权境外合规管理指南》《跨境电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指引》,整合海外前沿资讯。累计排查海外案件453件,案涉甬企536家,重点跟踪指导153起,挽回经济损失6560.96万美元。
宁波市集成升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,助力优化创新发展生态
主要做法
宁波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“一件事”集成事项改革,营造便捷、高效和透明的公共服务环境和创新发展生态。一是一楼通办“全覆盖”。建成多部门实体入驻的知识产权综合体,汇集10个“中心”、3个“庭”、1个“基地”,实现了包括专利预审、商标注册登记、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等177项知识产权业务的“一楼通办”的“全覆盖”。运行以来,累计办理各项知识产权业务5万余件。二是资源集聚“全链条”。汇集版权、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等12个部门的行政司法资源和律师协会、资产评估机构等9类服务机构的社会资源,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全程服务链和保护链。知识产权出版社、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等10余家高水平专业化服务机构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入驻。三是线上线下“一体化”。以“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”为依托,建立入驻单位线上业务工作平台,与线下业务服务窗口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双平台运行模式,分类编制知识产权“一类事”合规指引和办事指南,推进知识产权增值服务集成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