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理论上说,专利诉讼增加是技术与创新商业化增强的表现,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知识产权,用法律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意识增强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学者认为,最近,大量的专利诉讼是由许多“非执业实体”发起的,它们并无实际产品却享有很多专利。科恩等学者搜集大量证据发现,这些“非执业实体”,特别是缺乏资金的专利整合公司(被称为“专利流氓”),常常不顾是否确实存在侵权行为就去起诉那些财力丰厚的大公司,以达到获利的目的。
此类诉讼对公司的创新活动极为不利。学者估计,双方官司结束后,不论胜负,被起诉的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一般会减少约25%的投资。虽然美国国会自2010年以来不断增加财政预算,打击此类行为,但大多数政策关注的重点是诉讼结束后的惩罚措施而不是事先预防。因此,学者呼吁改进美国的知识产权政策,在诉讼过程的早期过滤掉那些“流氓公司”。
科恩等学者认为,应制定政策过滤掉专利诉讼中的不良行为,方法就是对诉讼过程进行初步鉴定,检查原告的侵权指控是否合理。此类诉讼前鉴定有利于区分“非执业实体”的优劣,从而避免不良指控行为的发生。在此基础上,此类措施也将大大促进创新型公司的发展,从而推动美国经济进步。
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《科学》杂志上。(王俊美/编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