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新闻

主页 >> 业界视窗 > 业界新闻 > >> 同心毕力,打开声音之窗

同心毕力,打开声音之窗

点击:500 2016-04-12 14:50:02
 
      --访第十七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获得者、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

  “让失聪者听到美好的声音,让盲者看到美丽的世界,让瘫痪者站起来,这是我们的三个梦想,此次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的人工耳蜗植入体(专利号:ZL200930383581.1)就是其中之一。”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诺尔康公司)电子医疗研发团队成员祁姝琪向记者表示,这件电子人工耳蜗植入体,可谓“秀外慧中”,为失聪者带来了福音。

  艰难困苦结硕果

  不到一元硬币大小的超薄圆片,连接着一段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1/3的金属导线,将这段柔性导线贴近听神经末梢位置,通过导线末端26个极微小的电极,外界的声音便会准确无误地传给失聪者,只要听神经没有问题的患者,都可以借助这件人工耳蜗告别无声世界。

  “为了研发人工耳蜗,我们曾熬过无数个日日夜夜,也曾面临资金缺乏的窘境,在经历无数曲折后,终于让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面世,让所有患有重度耳聋的人可以恢复‘听觉’,这是创新激情和智慧的结晶。”祁姝琪介绍。目前,国内的失聪者约有2700余万人。虽然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奥地利已经拥有了人工耳蜗专利,但高达20多万元的产品植入费用,使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。国内曾有人想从国外引进人工耳蜗专利,同样因为国外公司的天价专利许可费无果而终。

  人工耳蜗专利,不仅可以为国内患者减轻经济负担,而且还可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。因此,从2006年开始,诺尔康公司下决心投入3000万元,专门进行人工耳蜗技术研发。分布在中美两地的技术研发团队,克服了时差、环境、资金等方面的困难,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研发之中。两年过去,所有的技术问题都解决了,但电子人工耳蜗模型却有两张圆桌那么大,无法实际应用。必须将这样的庞然大物缩小成不到一元硬币大小,才能形成实用产品。对于缺乏经验的研发团队来说,这几乎是从头开始。而雪上加霜的是,最初投入的资金已经用完,研发还要继续,随后的动物试验、临床试验需要更多的资金。此时,让研发团队感动的是,中国国内的一些投资者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纷纷准备投资入股,这些支持者的想法出奇的一致,就是希望诺尔康公司自主研发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。

  2010年,历时5年、总投入9000多万元、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终于在诺尔康公司问世。紧接着,人工耳蜗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了,整个研发团队的心又悬在了空中。在上海,一名失聪的老人自愿成为志愿者,开机的那一刻,他重回有声世界,激动得老泪纵横,喊着“我听见了,我听见了!” 临床试验期间,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120例全聋患者,植入人工耳蜗后,全部取得预期效果。

  专利兴企绘宏图

  经过国内权威机构检测,自主知识产权人工耳蜗大多数指标都优于国外产品,而它的价格却比进口产品便宜了近一半,通过政策性补助,大多数失聪者将能享用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它具有中国特色,通过4个电流源共同作用,能够清楚地听清汉语特有的4个声调。小小的专利产品,体现了一份厚重的爱心。

  知识产权,始终是诺尔康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。围绕人工耳蜗,诺尔康公司提交了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等20余件专利申请。依托人工耳蜗核心专利,诺尔康公司2014年改制时吸引了知名风投机构2亿元的投资,获得了发展新机遇。在企业内部,诺尔康公司十分重视专利保护,制定实施了《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及专利奖励制度》等管理制度,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,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。如今,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中,100%是专利产品,专利产品对企业销售收入贡献率达100%。公司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5%,2011年至2014年连续3年投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超过1000万元。

  目前,诺尔康公司已拥有50余件专利。在诺尔康公司,技术研发始终紧跟世界前沿技术,致力研发更多造福患者的产品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公司计划投资1.2亿元,构建神经电子产业集群,打造技术研发、生产制造、品质控制、医生培训、语言康复为一体的产业链集群,建成新一代人工电子耳蜗等专利产品的新研发平台。

  “患者的期望值越高,我们的创新责任就越重。但我们有信心,打造一个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。”这是诺尔康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的心声,也是来自社会的共同期待。(本报记者  赵建国)


(编辑:高云翔)

(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)